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,一条精心编造的黑稿就能毁掉一家初创企业。目前,市面上一群职业黑产从业者正以 "舆论审判" 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,以夸张标题、不实言论,吸引关注度和流量,已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。这些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的网络毒瘤,不仅与国家 "清朗行动" 的整治目标背道而驰,更正在蚕食着市场创新活力与社会信任根基。
黑稿产业链:换个马甲继续 "吸血"
打开某些看似中立的资讯网站,首页呈现“谨防电信网络诈骗”的页面获取大众信任,标题却是惊悚的 "深度揭秘" 类文章频频出现 ——"XX 新模式竟是骗局?"" 揭秘 XX 公司背后的惊天黑幕 "。这些文章往往针对成立不足 3 年的创新企业,字里行间充斥着模糊表述与主观臆断。更诡异的是,当企业投诉举报后,相同内容会迅速出现在另一个域名相似的网站上,排版风格、叙事逻辑如出一辙。
业内人士透露,职业黑产团队通常掌握着数十个 "马甲网站",通过批量注册域名、模板化建站降低成本。一篇黑稿从撰写到全网分发仅需 48 小时,而受害者想要逐一维权却需耗费数月时间。这种 "打游击" 式的操作,让许多企业陷入 "投诉 - 删除 - 再发布" 的恶性循环,最终不得不选择 "花钱消灾"。
流量变现:用谣言收割利益
黑稿撰写者的牟利路径清晰而卑劣。他们深谙 "负面新闻更吸睛" 的传播规律,通过编造企业资金盘、产品质量问题、造谣平台跑路等敏感话题,在短时间内收割流量。当文章阅读量达到阈值后,便会联系被攻击企业,以 "删除稿件" 为名索要数万元 "公关费"。若企业拒绝合作,则会启动 "升级套餐"—— 将黑稿同步至更多平台,甚至伪造 "用户投诉" 制造舆情压力。
某新能源创业公司创始人曾披露,其团队在产品上线初期遭遇黑稿围攻,一周内有 12 家网站发布雷同的 "质量质疑" 文章。当公司准备起诉时,对方通过第三方中介传话:"5 万元可全网撤稿,否则将联系经销商 ' 爆料 '"。这种赤裸裸的敲诈,在创新企业聚集的科技、金融、跨境电商领域已成行业隐痛。
法律红线与公序裂痕:黑稿的双重危害
这些看似只是 "言论不当" 的黑稿,实则早已触碰法律底线。《民法典》第 1024 条明确规定,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通过诽谤、侮辱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。2023 年浙江某法院审理的黑产团伙案中,6 名被告人因编造企业负面信息敲诈勒索,最终以寻衅滋事罪被判处 3-7 年有期徒刑。
7月29日开始,中央网信办即将开启为期2个月的“清朗·诊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”的专项行动。从社会影响看,黑稿是对 "清朗行动" 的公然对抗。它利用公众对商业信息的不对称性,将正常市场竞争扭曲为 "舆论抹黑战",不仅让消费者陷入信息迷雾,更挫伤了创业者的创新热情。当一家坚持合规经营的企业,可能因一篇伪造黑稿失去市场信任时,整个社会的商业伦理与公平准则都将面临严峻考验,而这正是 "清朗行动" 致力于铲除的网络 "文化污染"。
网络不是法外之地,流量更不能成为践踏诚信的工具。在 "清朗行动" 的持续推进中,唯有监管不松劲、平台守底线、公众明是非,才能彻底涤荡黑稿阴霾,还市场一片清朗,让创新者敢闯敢试,让消费者安心消费。这不仅是对合法权益的守护,更是对社会公平与网络文明的捍卫。